English

故乡的证明

1999-10-28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无论你是横跨还是纵行,沿着街巷至多步行20分钟,就能首尾相见,一目了然。这就是当年我老家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——县府所在地赵镇了。

我是农村孩子,但站在家门口,就能望见县城。所以,我对赵镇的风雨沧桑并不陌生。那时,我随着赶集的人流,常在街上涌来涌去,即使在家干着打草放牛的农活,也可以偷闲进城听一段评书。1959年,考进县中学,使我天天往城里跑,上学下学与其朝夕相伴。赵镇,它那副老态龙钟的模样儿,自幼便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了。

那时,全镇只有一条正街,两条偏街和几条小巷。窄窄的街道,几乎没有跑过汽车,却长年淌着污水沟。到赶集时,沾满汗味、泥味的箩筐扁担汇成人头攒动的海洋,密密麻麻地塞满街巷,才显露出一阵活气。赵镇的确很寒伧,但也有值得家乡人自豪的地方,那就是始建于“大跃进”年代的红旗剧场,它在满街一两层简陋、灰暗的木瓦建筑中,高出大半个头来,“伟岸”的身影让人老远就能望见。就是这个体现全县中心位置的豪华剧场,也只不过是水泥抹的地面和墙壁,还有水泥抹的大门罢了。对于一个难以迈出家门的乡下人来讲,只要能掏一毛票钱,安安稳稳地坐在里面看县剧团的演出,就算是他们最大的人生奢望了。

从60年代到70年代,为探望年迈的父母亲,我往老家跑得比较勤。那时,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标语口号,也不管乡下人怎么拼命地干,我一次次踏上故土,赵镇一次次给我缺血的面孔,看不见它模样儿的变化。从街头走到巷尾,那些店铺卖的,不是当地的手工制品,就是土特产品,连一件像样的时装都没有。与哥哥跨进全县最阔绰的百货公司,粗布针线、锄头镰刀仍占领着店堂,不肯退出历史舞台。到了中午,我们也不敢走进街上的餐馆填肚子,那时因为粮食因难,我想哪怕能为父母亲省下半斤全国粮票也是好事。不知不觉一晃20多年过去了,但故乡人仍然被贫穷落后所困扰。

正在这时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全国,曾给我留下坏印象的赵镇,开始变了。是1980年吧,我那次探家,一下长途汽车就让我大吃一惊。原来一条光秃秃的土石公路,路两边,不知何时拔地而起商店、餐馆、旅社,一字排开,颇具规模。这条路不仅是交通干道,而且成了赵镇宽敞、亮丽的新大街。我上县中学的路,也由原来曲曲弯弯的田间小径,变成了宽敞笔直的乡村公路。而且,沿着这条路,世世代代靠油灯过日子的农家,开始点起了亮堂堂的电灯,并正在迅速向全县延伸。今昔对比,使我有种恍若隔世之感。

去年秋天,我又一次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。可以说,中国巨变的速度之快,赵镇是一个缩影。早晨8点钟,侄儿就把车停在省公安厅招待所门口了。省会成都到县城赵镇,原来是一条坎坷不平、尘土飞扬的土石公路,而今变成了柏油马路,的士、中巴、公共汽车来往如梭,你想什么时间走,想坐什么样的车,大主意由自己拿。因为我坐的是侄儿的专车,所以更不用担心。我先在半路找了一家小店,一碗可口的家乡担担面解决早点问题,后在赵镇一家食品店买糖果,准备进门逗娃娃们的欢心,虽然花掉不少时间,但50多公里,只1个多小时,车就抵达家门口了。这么方便、快捷、舒适地到了家,真像做梦似的。回想起我戍边那年,肩担行李,忍受着脚下尖利的碎石和一路飞扬的尘土,天不亮出发,傍晚才一步一拐地挨到成都报到,不像泥猴也洗出一盆黑水来,那滋味那情景,真让人难以忘怀。

走进赵镇,我简直认不出来了。在这里,不仅修宽了街道,而且设立护栏、交通隔离墩,大城市有的这儿也有。蓝色玻璃、铝合金门窗、金黄色大门、落地橱窗、五颜六色的招牌广告,紧紧吸引着我的目光,真是眼花缭乱。当年街道上那些百货公司、供销社、杂货铺、小餐馆消失了,随之而来的是购物商场、饭店酒楼、卡拉OK、美容美发中心……豪华的、现代的、实惠的,不同档次,应有尽有,仿佛要与大都市一比高下。原来邻北河的一边,是一片冷清的荒地,而今修建了宽阔的街道,砌起高高的堤岸,铺出平坦的甬道,筑起排排座椅,栽种草木,竟辟出一个新景观。嗬!我回头一望,水清,树绿,冷饮送爽,阳伞遮荫,既可游泳垂钓,又可读书休闲,这里不正是都市人躲避喧嚣尘染的好去处么!当我去造访当年光彩照人的红旗剧场时,但见它已被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淹没了,在新街和楼群之间,只不过像一位无精打采的老妇人了。

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,赵镇被划为成都市的郊区县后,家乡人及时抓住这个机遇,大力办起了旅游业。官仓原来是县里一个不起眼的乡政府所在地,距赵镇六七公里,因为这里有一座不大的白马寺,但资历和名声都流传在外,适合搞旅游开发。于是,县里有关部门投了资,一座豪华的渡假村很快就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拔地而起。松墙、竹林、芭蕉、花坛、甬道随处可见,桔红色的屋顶掩映其间,好像炫耀着家乡人的自豪和自信。客房、餐厅、钓鱼池、茶座……吃、住、健身、娱乐,不需要走出村门,就能满足你的兴致,规模和档次都不低。亲眼目睹那些悠哉游哉的客人,自感我们都市人也难得有如此待遇。侄儿和他的几个朋友在这里订了午餐,一早就用摩托车从30里以外把二姨接来,与阔别多年的我团聚。一桌丰盛的菜肴,一桌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,大家品尝的,仿佛不是鸡鸭鱼肉,而是故乡几十年来的沧桑变化。

云顶山比官仓远出好几公里,海拔2千米左右,是全县的制高点。云顶山不仅树木成片,而且有一座古刹,终年云雾缭绕,给人一种神秘感。我儿时就渴望一游,可惜山高路远,家乡人又穷得没有闲情逸致,这对我和一般游客来讲,揭开它的面纱只是一个梦想。这块宝地一直未得到开发利用。而今登云顶山,已不再是梦了,这里开通了一条致富的路,柏路马路一直修到山顶,我从家门口乘上侄儿的“小面包”,不受赶路的累,不吃登山的苦,一路欣赏着自然景色,个把小时就到了古刹的山门。导游是寺里的大师,方方正正的脸红润润的,说起话来和颜悦色。他陪着我们游览全寺的大殿小殿,又参观寺后的参天古树,最后把我们领到500罗汉堂。古刹宏伟壮观,历史悠久。更重要的是,致富的家乡人越来越气派、洒脱,既种地也要消闲,云顶山便自然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。大师走一路说一路,如数家珍,好像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变化,瞬间成了他心中弹奏的交响曲。我邀请大师一起合影留念,他面带春风,乐呵呵地站在镜头里了。那一刻,我感觉到众人脸上展示的,都是故乡如释重负的证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